7月9日,工信部發布《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(2024年本)》(征求意見稿)(以下簡稱《規范條件》)。《規范條件》提出,引導光伏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,加強技術創新、提高產品質量、降低生產成本。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,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%。業內專家此前表示,中國光伏產業亟待政府“有形之手”與市場“無形之手”同時施力,進行以提高技術標準和市場準入門檻為主要手段的結構性調控。
工信部表示,為加強光伏行業管理,引導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,推動我國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,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《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》等政策,按照優化布局、調整結構、控制總量、鼓勵創新、支持應用的原則,制定《規范條件》。
此次修訂,主要涉及六大方面:一是繼續引導光伏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,避免低水平重復擴張;二是提高部分技術指標要求;三是加強質量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;四是引導提升綠色發展水平;五是鼓勵參與標準制(修)訂工作;六是加強規范名單的動態管理。
在引導光伏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方面,《規范條件》指出,加強技術創新、提高產品質量、降低生產成本。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,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%。
今年一季度,我國光伏產業制造環節繼續保持增長態勢。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初步測算,我國多晶硅、硅片、電池和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分別為92.6%、108.7%、64.3%和48.9%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少企業經營業績不盡如人意。中原證券研報顯示,今年一季度光伏板塊實現營業總收入2581.16億元,同比下滑16.72%;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2.46億元,同比下滑80.58%。
不過,對于光伏行業正處于階段性“供大于求”局面,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指出,用市場的規律去看,階段性的產能過剩很正常;長遠來看,能夠有效推動能源轉型才是本質需求。
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主席、亞洲光伏產業協會主席朱共山在日前召開的SNEC PV+第十七屆(2024)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(上海)大會開幕式上表示,中國光伏產業亟待政府“有形之手”與市場“無形之手”同時施力,進行以提高技術標準和市場準入門檻為主要手段的結構性調控。
關鍵詞: 工信部 光伏企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