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財經·證券導報記者 郭靜瑜
“通過產品高端化、文化符號化、渠道立體化,將海南美食清補涼打造為全國性品類代表,實現地域符號向文化消費品牌的跨越式發展。”
“文化的賦能、品質的支撐、創新的延伸是海南味道突破地域限制,擴大影響力,推動海南味道從地域符號升級為超級IP的關鍵。”
“海南的優質產品可以通過TikTok海外IP反向營銷,實現‘全球認可到國內引爆’的國際化破圈路徑。”
“流量成本持續飆升,新興渠道或藏增長機遇。通過持續有針對性的推廣挖掘用戶終身價值,在私域流量池實現逆勢增長。”
“依托自貿港優勢,整合牛肉干、糟粕醋、椰子制品等特色產品打造‘瓊味組合’,通過全渠道推廣建立供應鏈體系,實現海南好物全國化突破。”
以上,是7月30日上午在海南日報社理論評論部和海財經·證券導報發起主辦的“電商+直播”驅動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升級研討會上,部分嘉賓分享的精彩觀點。
日前,工信部公布了首批39個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名單,云南小粒咖啡、海南椰子制品、西湖龍井、廣式涼茶等地方特色瑰寶榮耀上榜,這些產業整體規模超2.5萬億。
此次入選的39個地方特色食品產業,將獲得政策、資金、技術等多方面的強大支持。
這種“政府搭臺、企業唱戲”的創新機制,有望打破傳統單打獨斗、低效重復的發展困局,推動地方特色食品從“土特產”向“產業鏈”成功轉型。
實際上,發展地方特色食品,不是簡單地做大做強某種食品,更是激活整個產業生態。它帶動的是一條條農業、加工、包裝、運輸、電商、旅游等交叉融合的全產業鏈。
例如,在柳州,螺螄粉不僅成了地方特色食品,更通過“美食+文旅”帶動了當地就業,實現了“吃”出一條致富路。數據顯示,2024年,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突破750億元。
從更廣的范圍看,“地方味道”不應局限于地理標簽,而要放眼更廣的市場。借助電商平臺等有力手段,地方食品可以跨越山川,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。
在此背景下,本場研討會將主題確定為“瓊味出圈 產業突圍”,旨在通過主旨分享和深度對話,探索海南特色食品從“地方小吃”到“網紅產業”的躍升路徑。這既是對海南特色食品產業未來發展的積極探索,更是專業企業推動行業生態健康發展的使命擔當。
傳統食品產業如何搭上“數字化快車”,實現轉型升級?
“海南味道”如何從地域符號升級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超級IP?
瓊味美食如何借助流量實現“破圈”發展?
……
現場參會的30余位來自食品行業的企業家、專家及電商平臺負責人,圍繞上述議題,展開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思想碰撞,共同暢聊當前市場環境下的品牌建設與流量破局之道。
海財經·證券導報記者摘取本場研討會中部分嘉賓的重要觀點,分享給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