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欄語:
當“打卡式”旅游讓位于深度體驗,中國旅游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。當前,Z世代追求“微冒險”,家庭客群青睞場景疊加,年輕中產熱衷輕量化戶外,這些新需求正在重塑行業基因。
即日起,證券導報推出《新旅記》專欄,深入旅游現場,用數據透視潮流趨勢,以案例解析產業升級。
新文旅、新思路、新玩法、新場景、新業態……證券導報將深度關注文旅行業,記錄新旅態,洞見新經濟。
海財經·證券導報記者 郭靜瑜 符容菁
涼快成了今年夏天的奢侈品,中國旅游版圖正被一場高溫重塑。
7月,我國平均氣溫創下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,河南、山東、河北等地40℃以上高溫頻現,鄭州連續12天發布高溫紅色預警,就連漠河的北極村也裝上了空調。
進入暑期,避暑游同步進入高峰。美團數據顯示,7月至今,平臺關鍵詞“避暑游”搜索量環比上漲近200%。
清涼目的地熱度持續上升、親水娛水項目最為熱門、夜游產品備受青睞,成為這個暑期旅游市場的三大趨勢。
但這場逃離熱浪的遷徙,早已不滿足于傳統目的地。
數據顯示,三亞暑期酒店預訂量同比增長46%,親子客群占比超70%;東北至海南機票預訂量暴漲160%,哈爾濱、沈陽首次躋身客源地TOP20。
避暑南下,也成為今年夏天最大的看點。
南下的人流
這個夏天,中國大地被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浪席卷。“找個地方涼快去”成了全民新型剛需。
一則新聞更是震驚了人們的眼球:中國最北的北極村都裝空調了,漠河氣溫超35℃。原本想去北方避暑的人們在手機上打開了中國地圖和氣象軟件,尋找新的避暑地。
而沒做攻略的人,已經嘗到了高溫的苦。
周末,人在青島的王先生就悔不當初,他原本以為山東的海邊會涼快些,結果在沙灘上暴曬一天,晚上回酒店直接開始敷蘆薈膠。
“早知道這么熱,何必拐彎抹角,不如直接去三亞。”他在社交媒體上抱怨道。
這個夏天,去三亞避暑,已經不是一句玩笑話,而是一場被高溫逼出來的出逃計劃。
正在做暑期攻略的小舞,按照慣例仍然找一個海濱城市“躺平式”度假,在比較了多個海濱城市的氣溫后,她發現三亞的氣溫竟然只有30℃,比武漢還低!便迅速預定了三亞的行程。
西安白領張鑫在海口慢跑時拍下傍晚的街景,配文“從火爐出逃,方知清新可貴”。評論區的網友最關心的問題是:海口熱不熱?
人們的選擇回答了這個問題。
航旅縱橫數據顯示,今年暑運期間東北三省到三亞的機票預訂量超過9000張,環比暴漲100%,同比增長16%。哈爾濱、沈陽更是首次躋身三亞航班客源地TOP20。
涌入海南的不僅僅是東北游客,廣東、北京、河南、山東等地的游客也同樣興起去海南避暑。
一位來自北京的游客告訴記者,這次帶著孩子來過暑假,孩子在酒店把游泳學會了,大人也樂得清閑。
去哪兒數據顯示,今年暑期,三亞酒店整體預訂量同比增長46.03%,其中親子酒店的預訂量同比增長超過70%。
曾幾何時,海南冬季“候鳥”人群構成經典風景。如今在瓊海博鰲某小區,物業經理展示著新變化:“往年老人多是冬天才來,今年七月明顯不同,老人帶著孫輩來的家庭增多了。”這背后是“冬居+夏避”的全年旅居模式悄然興起。
“北上避暑”的傳統正在被“南下追風”的新潮流顛覆。
被誤解的海南
地理教科書告訴我們:緯度越低越炎熱。但海南的夏天正在挑戰這一規律。
海南省氣候中心副主任張亞杰的解釋揭示了海南避暑的獨特優勢。
張亞杰指出,海南島四面環海,海水比熱容大,夏季升溫慢,冬天降溫也慢,白天海風吹向陸地,夜晚風從陸地吹向海洋,全島360°的海陸風循環系統能夠帶走熱量,海陸風效應明顯,和北方夏季全天悶熱截然不同。
“來海南避暑?只聽說過來海南過冬的,還沒聽過來海南避暑的,大陸地區真有那么熱嗎?”這一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,網友們紛紛現身說法,比較海南與北方、廣東等地的氣候差異,為海南避暑正名。
“海南人都是過得什么好日子啊。”網友小A表示,海南比廣東天氣要涼爽多了,在海島,只要太陽沒曬到的地方都是陰涼的,在廣東的城市,無論白天夜晚都像蒸桑拿。
有游客感覺溫差太大無法適應,表示從海南回來,遇上40℃的天氣,沒適應過來,感冒了。
本地人也在發聲:海南只是曬,不是熱,避開太陽,早晚還是很涼快的。
在海南避暑,其實早有苗頭,有人跟帖:去年就看到有外地人發在海南避暑的帖子。
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監測顯示,海南島近海海表溫度常年比陸地低5~8℃,持續向陸地輸送清涼氣流。
這種清涼具有驚人的普惠性。
在儋州千年古鹽田,鹽工們遵循著“早開工、午歇息、晚收工”的古老智慧;在文昌東郊椰林,百歲老人符阿婆搖著蒲扇說:“椰子樹下坐,海風穿堂過,比吹電扇舒服多嘍!”
在五指山腹地,森林覆蓋率達86%的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,實測溫度比海口市區低6~8℃。黎族向導阿明指著藤蔓交錯的雨林說:“我們祖輩都知道,熱了就上山,古樹遮天就是最好的空調。”
當北方“城市熱島效應”不斷自我強化,海南的“天然空調”系統卻在持續輸出普惠型清涼。
北方的高溫
當海南人愜意享受26℃的海風時,北方正經歷著多年未遇的高溫。
7月,我國平均氣溫創下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,河南、山東、河北等地40℃以上高溫頻現,鄭州連續12天發布高溫紅色預警。
氣象專家指出,這場極端高溫是多重因素“合謀”的結果: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北抬,將暖濕氣流推向北方;大陸暖高壓脊持續控制華北平原,形成“干熱鍋蓋”。
更嚴峻的是,全球氣候變暖讓極端天氣成為新常態——過去50年,我國高溫日數增加3倍,強度提升20%。
“這天氣,出門五分鐘,流汗兩小時。”在北京朝陽區某寫字樓里,程序員小李擦著額頭的汗珠,對著手機屏幕苦笑。
在小李的朋友圈里,天津的表弟曬出了溫度計照片——42℃,配文是“我家后院的鐵欄桿能煎雞蛋了”;沈陽的大學同學則發了一張抱著冬瓜睡覺的照片,調侃“冬瓜搭子比空調更親民”。
2025年的夏天,北方多地持續高溫,仿佛一夜之間,故鄉變成了《西游記》里的“火焰山”,避暑不再是休閑選擇,而成了關乎生活質量的剛需。
在北京某高校退休的教授張啟儒,原本計劃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,守著一方清凈庭院安度晚年。小院葡萄架下的躺椅、青瓷碗里冰鎮的酸梅湯、傍晚胡同里的穿堂風……這些是他精心勾勒的退休圖景。
然而,2025年這場曠日持久的酷熱,讓熟悉的老城變得陌生,甚至威脅到他老伴的心血管舊疾。
“不是度夏,是熬夏,是在火爐里求生。”望著院墻邊那條熱得伸長了舌頭、拼命喘氣的小狗,張啟儒下了決心。一場出乎意料的“避暑遷徙”開始了。
這一次,他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北方避暑地,而是投向了更遠的南方——那些曾被貼上“炎熱”標簽的地方,如今卻成為新的避暑天堂。
避暑南下的新選擇
傍晚六點的陵水新村港,潮水正悄然退去。
六歲的北京男孩豆豆攥著小塑料桶,赤腳踩進涼浸浸的淤泥里,突然驚呼:“爸爸,石頭在動!”礁石縫隙間,一只青殼螃蟹正吐著泡沫橫行逃竄。
父親陳先生立刻按住兒子肩膀:“慢點,學旁邊阿叔。”只見礁石堆另一側,陵水疍家漁民阿強正用鐵鉤輕巧翻開牡蠣殼,露出吸附其上的迷你章魚。
豆豆屏住呼吸,學著將手指浸入海水降溫,再輕輕觸碰章魚滑溜的吸盤。“涼颼颼的!”他咯咯笑起來。
陳先生一家為了滿足孩子趕海的愿望,在比較了山東和海南后,被海南夏季平均氣溫吸引,毫不猶豫預定了機票。
海南的避暑魅力,除了自然物理的舒適體感,更在于其悄然蝶變的文旅業態——憑借其獨特的濱海風光和熱帶雨林資源,為游客提供了滿足登山、看海、玩水、溯溪等多樣化需求的“一站式”絕佳目的地。
當被動“看風景”的傳統山水游逐漸淡出游客視野,人們更傾向在溯溪中尋求在自然的參與感。
在海南,旅居者可白天鉆入呀諾達或霸王嶺的原始雨林秘境,沿林間棧道溯溪踏瀑,享受溯溪下午茶。
“全家老少一共14人,玩了兩天,第一天下午槳板、第二天早上溯溪。”云女士告訴記者,她在周末組織了一場夏日家庭狂歡,人均消費500多元。
“太好玩了,‘入股’不虧。”她在朋友圈曬圖時分享道。
美團數據顯示,今年暑期赴瓊游客中30歲以下年輕人占比達44%,三亞已從曾經的“東北第四省”轉變為年輕人的“海島盲盒”。
除了溯溪漂流、踏浪戲水、瀑降等戲水項目依舊受歡迎外,今年暑期新興的窩囊版漂流、窩囊蹦極以及窩囊爬山等“窩囊旅行三件套”,更是備受家庭親子及年輕游客的青睞。
“為了這個窩囊蹦極,我特意去了趟陵水。”小鐵分享了近期她在分界洲島的“海拉達”(海邊攀巖)經歷。
這條被譽為最美海島徒步路線的最后一站就是“窩囊蹦極”。小鐵表示,幾秒鐘的落地和下墜,可以滿足你的表情管理和造型控制需求,教練的情緒價值給得足足的,吸引了包括她在內的很多年輕人。
無獨有偶,隨著避暑需求的激增,南方城市紛紛打出“清涼牌”,發展起獨具特色的避暑經濟。
在貴州六盤水,當地政府打造了“中國涼都”品牌,建設了多個高山避暑度假區。
當地民宿老板王女士告訴記者,今年夏天民宿的預訂量比往年增長了200%,大部分客人來自北京、河北等高溫地區。
這些游客不僅帶來了消費,更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——白天在涼爽的山間徒步,夜晚圍著篝火聊天,完全擺脫了空調房的束縛。
云南則依托其獨特的文化資源,打造“文化避暑”新體驗。
在大理,許多客棧推出了“避暑+非遺”特色項目,游客可以在涼爽的夏日學習扎染、陶藝等傳統手工藝。一位來自天津的游客感慨:“在這里避暑不只是逃離炎熱,更是一種文化沉浸式體驗。”
避暑南下,已不再僅僅是追逐溫度計上的數字,它展現出的,是以海南為代表、南方多省份共同繪就的清涼生活圖景。
當“火爐求生”的焦灼被“沉浸體驗”的清涼所替代,當在空調房躲避轉化為擁抱山野、親水探秘的主動選擇,南方避暑經濟所承載的,正是人們對于有品質、有參與感、有文化厚度的夏日清涼生活的熱切向往。
高溫之下,“新涼方”正持續激發著旅游消費的澎湃活力,也悄然重塑著人們的避暑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