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股市場走勢活躍,在銀行渠道的推動下,不少資金正在通過公募“固收+”產品流入市場,間接配置權益資產。
“存款搬家”新路徑
隨著權益資產吸引力進一步增強,更多資金正在路上。
興證研究統計數據顯示,今年以來,理財產品規模增長低于去年同期,尤其是權益市場上漲后,理財規模下降進一步提速,或表明居民存款正從理財產品向權益資產進行“再配置”。此外,7月居民存款減少1.1萬億元,興證研究認為,結合A股市場近期表現,居民存款流向權益資產的概率較高。
通過公募基金入市的資金也在明顯增加,行業主題ETF成為主要增量。同源統計數據顯示,截至8月15日,6月以來行業主題ETF凈流入238億元,成為近期ETF的主要增量,這或是近期居民資金入市的重要渠道。相比之下,主動權益基金規模增長并不顯著,甚至部分產品正面對“越漲越贖”的情況。
公募固收+“搭橋”
“就大多數銀行理財客戶而言,轉向權益基金還是有難度的。這不僅在于過去幾年虧損帶來的負面影響,其自身風險偏好較低也是主要原因。”一位銀行渠道理財經理表示。
在該理財經理看來,要讓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轉向權益資產,通過資產配置類產品慢慢過渡是相對可行的方式,公募“固收+”就是比較好的選擇之一。Choice統計數據顯示,從業績來看,截至8月21日,近一年公募“固收+”類產品中超九成實現盈利,平均回報達8.68%。從規模增長來看,截至二季度末,今年以來公募“固收+”類產品增幅達16%。
滬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介紹:“今年以來,全行業都在推‘固收+’產品,因為渠道需求增長非常顯著?!?/p>
天風證券研究表明,基金回本后,如果出現5%以上回撤、且回撤后一個月內凈值創新高,后續兩個季度投資者將出現明顯超額凈申購行為。后續基金批量回本后,如果“恰好”出現回調行情,然后繼續新高,那么更多增量資金值得期待。
資產配置“舊愛與新寵”
事實上,隨著公募“固收+”產品業績和規模雙增長,配置思路也在發生變化。
匯豐晉信固定收益投資部總監吳劉認為,資產配置型產品與傳統“固收+”基金存在一定差異。傳統“固收+”基金側重自下而上的選股,對大類資產配置的重視程度較低。而資產配置型“固收+”基金在設計模式上可以總結為“兩個重視”:一是重視自上而下的大類資產配置;二是重視客戶的持有體驗。“我們會基于估值-盈利框架,疊加現金流因子、動量因子,構建‘固收+’的備選池。對于核心資產,會在此基礎上結合多種分析方法進行深度篩選”。
具體到權益資產配置方面,國金證券研報顯示,上半年轉債資產表現強勁,港股、新消費、科技、醫藥等板塊方向交替表現,業績居前的“固收+”產品分為兩類:一類是股票+轉債雙輪驅動,且股票部分重倉醫藥、有色、TMT等方向;另一類是轉債倉位不高,但股票部分通過對港股標的或銀行板塊的集中暴露,為產品帶來超額收益。
二季度以來,“固收+”基金經理配置權益資產的觀點出現分歧。部分基金經理計劃增加配置比例以提升投資彈性;一些基金經理則看重動態調整策略。不過,他們對于配置方向仍有一些共識。國金證券研報顯示,根據基金二季報,消費板塊中,新興消費、食品飲料、家電等行業受基金經理看好;醫藥生物板塊中,看好創新藥的基金經理占比最高,達到36.8%;TMT板塊中,大量基金經理看好人工智能方向,占比達33.45%。
稿件來源網址:https://www.cnstock.com/commonDetail/495334
關鍵詞: 公募